中新网上海新闻5月17日电(许婧)按照主题教育调研方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领导班子用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第一选题,下沉一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努力为大学生成才跑稳职业生涯第一棒保驾护航。
领题:“站位高、落地实”,全覆盖摸清家底
确定选题是做好调研工作的基础。学校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选题,胸怀“国之大者”,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第一选题,坚持“顶天立地”,做到站位高、落地实。
4月26日,学校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听取了招生就业处的专题汇报,明确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第一选题,全体校领导领题,分工联系11个学院,全覆盖调研、指导、推进,不定期根据学院就业工作推进落实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进和指导。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招生就业处牵头面向各学院、用人单位、往届毕业生,开展走访、座谈和问卷调研。走访调研各学院,重点调研督导2023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推进情况、工作举措、工作重点难点、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具体安排。走访调研重点企业,高密集走访与学校长期建立合作关系、吸纳大量毕业生的用人单位20余家,并与进校开展校园招聘活动的30余家企业开展座谈交流,重点调研相关行业、企业的业务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变化以及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跟踪调研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回收问卷近2000份,重点关注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就业过程、就创业指导与服务方面的评价。
审题:“现场办、回头看”,全方位分析问题
为了把调研做得更“实”,领导班子以“仔细听、共同谋、现场办、回头看”的方式,解剖麻雀,确保找准、析透各学院就业工作的重点、难点、堵点,有的放矢出谋划策。
在国际商务外语学院,殷耀边听边记边询问,针对当前就业工作中凸显的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学生就业意愿偏保守、扎堆考编、考研等问题,与学院一起找优势、补短板、谋出路,提出优化专业设置、调整招生计划和升级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的务实建议。在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汪荣明在听取学院就业工作汇报的基础上,认真查看未就业学生的一生一策,逐一提出后续工作指导意见,并对学院的招生计划调整、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中肯建议,他强调,就业工作是学院以主题教育为牵引,奋力推动发展,高质量抓好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优化学科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帮助毕业生和企业一起做好就业这道“连线题”。在国际经贸学院,祁明认真听取学院就业工作整体推进情况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聚焦目前学院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下一阶段的就业工作提出四点具体要求,分别是:建立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全员动员;“抢抓”关键期,确保“一生一策”精准持续;拓宽岗位、渠道,确保就业岗位应用尽用和强化就业的反馈作用;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在会展与传播学院,吴毅认真听取学院就业工作汇报,充分交流各专业的专业特色、就业特点和当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学院反馈的问题,他指出要从优化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的长效机制出发,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学院三个专业的实践属性,统筹做好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实践的总体安排。在法学院,徐永林重点关注法学学科的专业设置情况和就业落实情况,充分交流新时代法学人才培养趋势和当前就业工作中的难点、堵点,他指出要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对学生分类培养、分类施策,并和学院具体讨论了不同群体的人才培养重点和支持保障。
通过调研,总体看来学校学生就业工作面临以下形势和问题:
三个关键形势:毕业生总量压力显著增加,市场化岗位释放总量不足,政策性岗位供给相比去年持平。今年市场需要求职的毕业生预计达1500余万人,达历年之最。1-3月,外贸、房地产、互联网、汽车、制造业等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裁员现象,裁员比例10%-40%。在筹备校园招聘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不少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的招聘需求相比去年有所减少。
三个典型问题:地方高校、本科生承压更大;大学生慢就业、不就业现象更加突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变化不相适应。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研究生扩招,地方高校承压更大,本科生面临研究生竞争挤压情况明显增多。法学、文学类专业客观实际就业困难较为突出。“慢就业、不就业”是学生主观选择的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毕业生求稳心态、精英心态、完美主义心态更加突出,考公考编热度继续走高,央企国企最受青睐,就业薪酬待遇等期望值偏高。还有部分学生选择慢就业是因为就业形势不明朗、职业规划不清晰、就业不顺利、个人想继续深造(二战考研、留学)、二战考公考编等等。人才培养周期跟不上数字转型步伐是学生客观被动的结构性就业难问题。多家用人单位明确表示要招聘“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希望毕业生能够具备使用数据挖掘、编程等工具的能力,具备数字思维和数据分析解读能力等;很多企业表示,未来对于人才的新技术理解与运用、人际沟通、复杂问题处理和战略视野等能力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答题:“办实事、谋长远”,全过程夯实举措
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全过程,涉及人才培养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联动,涉及校内校外、学生、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凝聚思想共识,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落实到位。
立足当前,把2023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好。调研表明,各学院各单位想方设法搭平台、千方百计拓渠道,有些经验做法取得实效。比如,在做好精准指导和帮扶方面,招生就业处推出简历门诊、春招助力团直播讲座、模拟面试、考公训练营、个体咨询等各类指导服务,开通9个就业信息直推微信群,分时段“一对一”“点对点”地推送岗位需求信息;有的学院通过建立“导师资源共享平台”、开展领航求职训练营,依托“咨职通鉴生涯咨询工作室”开展精准帮扶。在稳岗扩容方面,有的学院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化整为零促就业;有的学院选送毕业生实地走访和面试,开出“就业大巴车”,帮助学生现场拿Offer;等等。
针对调研过程中反映出的急难愁盼问题,招生就业处重点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将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周目标、月目标和最终目标细化到每个专业,在此基础上,形成《就业总表》《已落实毕业去向人员信息表》《未落实毕业去向工作进度表》,进一步量化细化工作任务;二是重点做好未就业学生的帮扶和指导,分管就业的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分别认领任务,每周和联系学院召开周推进会,对未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实行“一生一策”动态销号式调整,确保不漏一人,分类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三是持续做好岗位储备,5月8日-5月19日推出第一批360余个“蓄水池”岗位,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机会;四是深入细致做好就业指导服务,为毕业生提供落户政策、劳动权益保护咨询和签约指导等服务。
立足长远,把持续推进就业工作的工作机制建设好。学校重视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着力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综合参考产业布局规划、就业率、就业质量、报考率等因素制定招生计划,优化招生专业计划设置。推进传统培养模式专业数字化改造升级以及部分现有专业的更名升级。对接市场需要,在实验班培养日趋成熟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数字金融、数字贸易、数字营销)实验班招生名额。优化本科计划内(6个)中外合作专业培养模式。继续开拓海外高校交流和深造项目。聚焦本硕博全周期,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顶层设计,以第一课堂课程建设为主阵地,以第二课堂品牌活动和个性化指导为补充,不断拓展职涯教育的内容边界,强化对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职业观教育。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